
于宪煜,男,汉族,1987年3月生,中共党员,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滑坡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从教近十年,他不断摸索本科教学模式与方法,逐渐将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把野外调研所使用的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绘领域先进仪器设备搬进课堂;把对地质灾害的研究成果与所思所想引入教学环节,树立学生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把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点云建模等技术带入实习环节,培养学生们对测绘的兴趣,帮助学生们打开测绘学科的新视野。
在研究生导师的视角下,他带领研究生完成了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铁路交通典型地质灾害早期预测预警等方面为合作企业减少工程风险,提高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对多年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探索与总结,参与形成“国际协同、生态融合——新时代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工程领导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2年湖北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纬绘蓝图 匠心育英才
——记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教师于宪煜
晨雾未散的湖工大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带着学生调试全站仪;夜幕低垂的办公室中,常有一盏孤灯映照着学科建设方案。38岁的于宪煜老师,既是手持测量仪深耕三尺讲台的教师,也是心系工程管理系发展的服务者,更是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探索者。这位中共党员用十年光阴,在测绘教育与科研领域勾勒出新时代青年教师的精神坐标。

三尺讲台的测绘革新者
“让课本知识长出翅膀”是于宪煜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土木工程测量》课堂上,他总会变魔术般搬出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教学神器”,让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们瞬间沸腾,学生们连连惊呼:“我们不是在学测量,而是在拍科幻大片!”
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源于他多年野外调研的积累。在三峡库区进行滑坡研究时,他发现传统测绘手段效率低下,于是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引入科研,并将科研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通过三维展示,学生们在教室里就能“飞越”三峡库区,直观观察地质灾害点的地形特征。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打开了测绘学科的大门。
科研阵地的创新开拓者
在鄂西某铁路边坡监测现场,于宪煜老师团队研发的“基于多种人工智能算法集成的多源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系统”正在工作。这套融合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高精度DEM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地质灾害识别系统,正是他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合作研发的成果。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使典型地质灾害识别准确率提高30.2%,效率提升48.3%。
“科研要像全站仪一样,既看得远又瞄得准”这是他常对研究生说的话。在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中,他带领团队研究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评价因子、计算单元、样本比例、建模模型”系列成果,将对滑坡易发性评价的精度从85.6%提高到93.4%。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科研理念,使他与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多次合作,实现技术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

学科建设的匠心耕耘者
2023年工程管理专业认证攻坚期,于宪煜老师办公室的灯光成了校园的“北斗星”。在资料整备期间,他辅助专业负责人李进涛教授完成专业体系的构建,收集、整理系里其他老师撰写的材料,几片面包一盒酸奶就是他的晚餐;在专家进校考察环节,他将环境维持和后勤保障揽在身上,能看到他在晨曦的土建楼间穿梭的身影。
在土木工程博士点申报工作中,他更像精密的全站仪操作者。从2017年开始,他就投身于土木工程申博这一湖工大几代土建人夙愿的事业中。他在土建学院院长肖衡林教授的带领下,系统梳理了学院的学科建设数据,针对湖北省土木工程建设中生态保护问题,构建起以“涉河湖”土木工程为特色,以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四个二级学科为核心,以生态与环境岩土工程、绿色建筑材料与结构、城市水务与河湖生态修复、智能建造与管理四个优势方向为抓手的土木工程学术博士点的学科体系。这些努力最终助力学院在土木工程博士点申报中实现历史性突破。
育人沃土的深耕者
“测量精准,育人精心”的座右铭,被于宪煜老师写在办公室的白板上。2020年疫情期间,他为隔离学生设计“模拟测绘”实验:用电脑软件模拟高差测量、角度测量、导线测量等测量基本环节,即解决了因为疫情无法到校实习的困扰,也让学生在像打游戏一样的模拟测量过程中体会到测绘的魅力。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创新“定制式培养法”。从研一的文献阅读训练到研三的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的全链条基本功训练,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强弱,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依据老师的研究方向,制定专门的研究内容。硕士研究生汤礼、夏杨、熊婷婷在参与到广东省佛山地质局的系列企业合作项目中,各自根据兴趣方向,分别针对样本比例、致灾因子分析、核心因子组合对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影响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际SCI期刊上。这种培养模式最终被吸纳整理进入“国际协同、生态融合——新时代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工程领导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学成果中,并荣获202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精神坐标的标定者
每年教师节,于宪煜老师总会收到来自在校和毕业学生送的绿植,其中一张绿植的卡片他一直珍重地保留着,卡片上写着:“是您教会我们用测绘人的眼光丈量世界”。这让他想起他在2016年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是他第一次走进课堂的日子,那时他打开PPT,指着搬到教室的水准仪,表面上侃侃而谈,实际上紧张得汗水已经把背后的衣服打得透湿。
如今,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的青涩讲师了。在讲解遥感技术时,他会展示国产高分卫星影像,讲述中国航天人的奋斗故事,讲述我国在对地观测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讨论地质灾害时,他播放汶川地震后测绘官兵抢险的视频,也会给学生观看西藏定日县地震后国家的快速响应,让防灾减灾意识深植学生心中;在介绍GNSS时,他会风趣幽默的跟学生们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北斗比其它三家卫星导航系统更加先进,也会沉痛地讲述北斗“三步走”战略背后的曲折与博弈,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蔓延。
暮色中的校园中,于宪煜老师又带着学生调试新到的三维激光扫描仪。仪器发射的激光点云在暮霭中勾勒出看不见的几何图案,恰似他用心血绘制的教育蓝图。从全站仪到无人机,从三尺讲台到滑坡现场,这位新时代青年教师始终以测绘人的精准与热忱,在教育的坐标系上不断标定着立德树人的精神高度。正如他常说的:“教师就像控制点,既要自己立得正,更要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教育长征路上,于宪煜老师正以匠心为笔,以热忱为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精彩答卷。